疾病资料库
前列腺癌概况2024年NCCN 肿瘤学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
前列腺癌是临床数据中男性最常见的癌症,目前他们一生中患这种疾病的风险为 1/8。
被诊断患有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患者可能患有生长缓慢、惰性的前列腺癌,不需要治疗,或者他们可能患有需要根治性治疗的更具侵袭性的前列腺癌。为了帮助确定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强度,通过风险分层来估计个体患者的预后。这种估计对于通过评估特定患者特定疗法的益处和危害来为最佳疾病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至关重要,以防止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
新诊断前列腺癌的风险分层
目前对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基于预后,预后是通过风险分层来估计的。这种估计对于通过评估特定患者特定疗法的益处和危害来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至关重要,并且可用于估计 (1) 个体的癌症局限于前列腺或扩散到区域淋巴结的可能性,(2) 个体的癌症治疗后会进展或转移,以及 (3) 辅助或复发后(二次)放疗将控制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个体的癌症。
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NCCN指南)多年来一直使用 NCCN风险人群作为框架,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分层,包括T分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分级组。这些风险群体已经过验证并广泛发表,并用于提供标准化治疗建议。然而,每个 NCCN 风险组内的预后存在内在异质性,并且某些其他风险分类方案已被证明优于 NCCN 风险组。
还有一些常见的组织病理学变量(如筛状组织学、导管内癌、格里森百分比4型)和临床变量(如PSA密度)是预后的。影像学检查(即MRI和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 PET/CT)也可能有助于风险分层。然而,这些因素在临床试验中很少被报道。
某些种系突变与更具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和较差的预后有关,尤其是 BRCA2 和 BRCA1 的致病性种系突变。然而,总体而言,种系突变对局部疾病的预后影响与通常具有中度至高度偏倚风险的低质量回顾性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因此,通常不考虑对他们进行风险分层。然而,应考虑前列腺癌患者存在种系突变,以告知其他癌症的筛查建议、晚期疾病的治疗决策以及家庭成员的级联种系检测。
改进的预后和风险分层有助于识别可能从特定治疗中获得或多或少绝对益处的局限性前列腺癌个体患者,从而更好地为治疗决策提供信息,并降低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可能性。因此,该小组讨论了今年有关风险分层的 2 个项目:极低风险组的效用和高级风险分层工具。
极低风险前列腺癌
在 1990 年代,NCCN 前列腺癌指南仅包括 3 个前列腺癌风险组:低、中和高。这些组首先由 T 分期和器官局限疾病的可能性定义,然后由 Gleason 评分定义。从 2000 年开始,指南包括基于 T 分期、 PSA 、 Gleason 评分和标本中肿瘤百分比的风险组。在 2011 年版的 NCCN 指南中,根据数据显示某些临床标准可以预测临床上无意义的癌症,增加了极低风险组:肿瘤 <0.2 cm3,1 级,局限于前列腺。当时添加的极低风险组标准在当前版本的指南中基本没有变化:cT1c,1 级,PSA 水平 <10 ng/mL,<3 前列腺活检片段/核心阳性,每个片段/核心癌≤50%,PSA 密度 <0.15 ng/mL/g。近年来,NCCN 对极低风险的定义包括一项说明,即多次活检表明癌症的目标病灶被视为单个阳性核心,无论核心受累百分比或涉及核心数量如何。
在 2024 年小组会议上,该小组讨论了最近对 1,276 年至 2000 年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癌的 2020 名个体进行的机构主动监测队列的回顾性分析,该分析发现,符合 NCCN 极低风险疾病标准的患者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极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占整个队列的 28.5%。从诊断年份到 2003 年,发病率从大约 25% 到 40% 不等。从 2015 年到 2018 年,极低风险前列腺癌的诊断率有所下降,该小组报告称,2019 年和 2020 年诊断的患者均未达到极低风险标准。作者指出,极低风险疾病减少的可能原因包括靶向活检的使用增加,这可以增加许多人阳性核心的数量和百分比。事实上,他们报告说,减少主要是由于符合 <3 个阳性核心标准的患者较少。
一位小组成员指出,最近从美国泌尿外科协会/美国放射肿瘤学会 (AUA/ASTRO) 指南的风险分层方案中删除了极低风险类别;它与低风险组合并。小组成员讨论了他们是否应该这样做。AUA/ASTRO 的基本原理是,他们对低风险和极低风险前列腺癌的疾病管理建议是相同的。相比之下,NCCN 指南对这 2 个风险人群包括不同的考虑因素。小组成员还质疑前面描述的单一机构研究的普遍性。事实上,小组成员指出,他们继续看到符合极低风险前列腺癌标准的患者。
因此,专家组的共识是,应保留极低风险组,以便区分极低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的考虑。
高级风险分层工具
先进的多变量模型将临床和病理特征与生物标志物(如基因表达检测或人工智能衍生的数字组织病理学)相结合,以试图改善风险分层并帮助做出个性化的治疗决策。已经开发了几种这样的工具,这些工具已被不同地证明可以独立改善 NCCN 或前列腺癌风险评估 (CAPRA) 风险分层之外的风险分层。
该小组讨论了指南的“风险分层原则”部分,并决定尽管它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其对临床医生的实用性有限。因此,进行了强有力的证据审查,并根据 Simon 标准确定了证据水平针对各种风险分层模型(参见这些指南完整版中的 PROS-H 第 2 页,共 8 页,可在 NCCN.org 处获得)和高级风险分层工具(确定。关于 22 基因基因组分类器测定 (Decipher) 的文献发表,31 细胞周期进展基因检测 (Prolaris),17 基因检测基因组前列腺评分检测 (GPS),和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 (ArteraAI Prostate)3对初始治疗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RP) 后的情况进行了综述。
另一组表格进一步描述了 IB 西蒙水平证据工具的潜在治疗意义。这些模型的结果可能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决策中发挥作用(例如,主动监测的使用和/或强度与根治性治疗;单独放疗 [RT] 与放疗联合短期雄激素剥夺治疗 [ADT];RT 联合短期 ADT 与RT 联合长期 ADT)。在 RP 后生化复发性前列腺癌的情况下,这些检查可能在治疗决策中发挥作用,包括使用二期 RT 与二期 RT 联合 ADT。
小组共识是,这些表格将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这些工具对个体患者的潜在效用,并帮助他们在与患者共同决策中使用结果。小组成员继续强调,只有在有可能影响疾病管理的情况下,才建议使用这些风险分层工具;它们不应该被条件反射地排序。此外,该小组指出,这些工具为治疗建议提供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尚未在临床试验中常规使用。
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管理
该小组讨论了与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管理相关的许多主题。本节详细介绍了 2 个主题:对极低风险前列腺癌进行主动监测的使用,以及针对骨盆的最大治疗后仍未转移的复发性疾病患者的各种疾病管理选择。
对极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的主动监测
PSA 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检测中的广泛使用导致惰性疾病诊断的增加。NCCN 前列腺癌早期检测指南(可在 NCCN.org 获得)提供了减轻这种过度检测的策略,但 NCCN 前列腺癌指南中防止过度治疗的建议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前列腺癌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仔细的主动监测计划,并避免与前列腺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然而,为这种方法选择正确的患者对于防止治疗不足至关重要。
尽管主动监测一直是预期寿命为 >20 岁的极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的首选,但 RP 或 RT 根治性治疗仍然是这些患者的选择。
几位小组成员指出,证据不支持对极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根治性治疗,并引用了 ProtecT 试验最近 15 年的随访出版物。ProtecT 将 1,643 名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配到主动监测、RP 或 RT 组,发现在中位 10 年随访时,前列腺癌死亡率的主要结局没有显著差异。在 17 例前列腺癌死亡病例(占研究参与者的 1%)中,8 例在主动监测组,5 例在手术组,4 例在放射组(总体比较 P=.48)。大约 23% 的参与者的 Gleason 评分为 7 到 10,主动监测组的 8 例死亡中有 5 例属于该子集。
在最近的出版物中,1,610 名 (98%) 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15 年。主动监测组有 17 例 (3.1%) 患者死于前列腺癌,RP 组有 12 例 (2.2%),RT 组有 16 例 (2.9%) (总体比较 P=.53)。各组之间无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 (分别为 124 名、 117 名和 115 名参与者) 没有差异。与 RP 组 (n=26;4.7%) 和 RT 组 (n=27;5.0%) 相比,主动监测组 (n=51;9.4%) 更常见远处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此外,主动监测组开始长期 ADT 的发生率更高 (分别为 12.7% 对 7.2% 和 7.7%)。根据 D'Amico 标准,ProtecT 的参与者中有 66% 患有低风险前列腺癌,24% 患有中等风险,10% 患有高风险。研究中接受 RP 的患者也有证据表明,一些患者遗漏了高风险特征,这表明研究人群中真正患有低风险疾病的比例低于 66%。即使有相当一部分参与者患有中高危前列腺癌,这些较高的转移率并未导致更高的前列腺癌死亡率或任何原因导致的死亡率。
比较 3 组患者报告的结果。RP 组对性功能和尿失禁的负面影响最大,而 RT 组的肠道功能最差。
总体而言,小组成员一致认为 ProtecT 的结果表明,根治性治疗可降低转移的发生率、局部进展和长期 ADT 的使用,但这些降低不会导致死亡率差异。重要的是,根治性治疗与显著的不良反应相关。
因此,该小组的强烈共识是取消极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方案。因此,2024 年版指南为该人群提供的唯一选择是主动监测或观察,具体取决于预期寿命。小组成员强调了在对前列腺癌患者启动主动监测计划之前验证准确风险分层的验证性测试的重要性。该小组还指出,监测强度可以根据患者预期寿命和疾病重新分类的风险进行个体化。一般来说,极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可以接受较低强度的监测。
尽管专家组建议对大多数低危疾病患者进行主动监测,但专家组的共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共同决策。专家组认识到,低风险组存在异质性,并且一些因素可能与近期分级重新分类的可能性增加有关,包括高 PSA 密度、大量阳性核心(例如,≥3)、高基因组风险(来自基于组织的分子肿瘤分析)和/或已知的 BRCA2 种系突变。在其中一些病例中,基于与患者共同决策,在低风险人群中,可能首选 RP 或 RT 的预先治疗。
最大盆腔治疗后的非转移性疾病
EMBARK 是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的 III 期试验,包括 1,068 名生化复发性前列腺癌参与者,常规影像学检查没有远处转移的证据。患者被认为处于转移性疾病发展的高风险中,PSA 倍增时间 (PSADT) 为 ≤9 个月,PSA 水平高于放疗后最低点 ≥2 ng/mL,或 RP 后 ≥1 ng/mL,伴或不伴术后放疗。如果患者被认为是盆腔定向治疗的候选者,则被排除在外。参与者被随机分配 1:1:1 接受恩杂鲁胺 + 亮丙瑞林、安慰剂 + 亮丙瑞林或恩杂鲁胺单药治疗。5 年时,恩杂鲁胺/亮丙瑞林组的无转移生存率为 87.3%(95% CI,83.0-90.6),安慰剂/亮丙瑞林组为 71.4%(95% CI,65.7-76.3),恩杂鲁胺单药治疗组为 80.0%(95% CI,75.0-84.1)。恩杂鲁胺 + 亮丙瑞林的组合优于单独使用亮丙瑞林(转移或死亡的风险比 [HR],0.42;95% CI,0.30-0.61;P<.001),恩杂鲁胺单药治疗也是如此(转移或死亡的 HR,0.63;95% CI,0.46-0.87;P=.005)。在分析时,总生存期数据尚不成熟。与联合治疗和恩杂鲁胺单药治疗相关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潮热和疲劳。恩杂鲁胺单药治疗也与男性乳房发育症 (联合组和亮丙瑞林单独治疗组 45% 对 8%-9%)、疼痛 (15% 对 1%-3%) 和乳房胀痛 (14% 对 1%) 显著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在含有恩杂鲁胺的手臂中发生率大约是其两倍。
如果 PSA 检测不到,则在第 37 周暂停治疗。小组成员对能够暂停治疗的患者人数在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示担忧(恩杂鲁胺/亮丙瑞林组、恩杂鲁胺单药治疗组和安慰剂/亮丙瑞林组分别为 91%、86% 和 68%)。此外,恩杂鲁胺单药治疗组的中位治疗暂停持续时间短于恩杂鲁胺/亮丙瑞林组和安慰剂/亮丙瑞林组(分别为 11.1 个月 vs 20.2 个月和 16.8 个月)。这些差异使试验结果的分析复杂化。
小组成员指出,该研究未使用 PSMA-PET 成像。目前,大多数患者接受 PSMA-PET 成像,并且其使用正在增长。因此,很难知道 EMBARK 中代表了哪些实践患者,这给应用结果带来了挑战。
然而,总体而言,小组同意该试验表明恩杂鲁胺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益处,但小组成员指出,许多患者更愿意尽可能长时间地避免激素治疗及其许多毒性作用。
该小组支持添加恩杂鲁胺联合或不联合亮丙瑞林作为符合 EMBARK 标准的患者的一种选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患者在 2023 年版指南中的位置。专家组共识是,在考虑对这些患者使用恩杂鲁胺之前,应进行最大程度的盆腔治疗。因此,对复发页面进行了编辑,以表明对于尚未接受最大盆腔治疗的患者,可以继续监测或考虑治疗。对于那些接受了最大盆腔治疗的人,创建了一个新页面(
总体而言,该小组认为,对于非转移性、生化复发、去势敏感性疾病患者,如果他们不适合盆腔治疗,则监测直至诊断为转移性疾病是首选选择。单独使用 ADT 和恩杂鲁胺联合或不联合亮丙瑞林也是选择。在决定是否开始对这类患者进行激素治疗时,应使用基于 PSADT 和 Grade Group 的风险分层。为单独使用 ADT,间歇性 ADT 可以考虑降低毒性。
结论
对于新诊断的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准确的风险分层和疾病管理方法的选择对于防止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至关重要。对于已接受最大盆腔定向治疗的非转移性复发性疾病的专利,监测直至检测到转移是首选方法,尽管某些激素治疗也是合适的选择,特别是对于转移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与往常一样,共同决策在这些情况下至关重要,这样才能考虑患者的偏好以及有助于估计预后的疾病特征。
参考文献
(1)NCCN 指南®见解:前列腺癌,版本 3.2024 在: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杂志第 22 卷第 3 期(2024 年)
免责声明
由本文所表达的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应该被视为医生的建议或替代品,请咨询您的治疗医生了解更多细节。本站信息仅供参考,医康行不承担任何责任。
扫码实时看更多精彩文章